家蚕血液型脓病及其防治技术措施

2023-05-29

微信图片_20230529154853.jpg微信图片_20230529155019.jpg微信图片_20230529155028.jpg




病原

家蚕血液型脓病,就是常说的脓病、脓蚕。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最易感染血细胞、气管上皮细胞、脂肪组织、真皮细胞及中后部丝腺,并形成多角体。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核内形成大量多角体,使细胞核逐渐膨胀,细胞随后膨大破裂,多角体、病毒、细胞碎片游离于血液中。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养蚕生产最常见和危害最严重的蚕病,在广西蚕区养蚕全年都有发生,特别在 5-7 月份高温时期发生最严重。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家蚕引起,有通过桑叶的食下感染和通过伤口的创伤感染;感染到发病时间为 3-6 天。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呈六角形(左图)内部杆状物才是具有感染性的病毒粒子(右图);外层六角形坚固,用碱性消毒液才能融化多角体,才能杀灭内部病毒粒子。家蚕血液型脓病,就是常说的脓病、脓蚕典型症状

家蚕血液型脓病病蚕症状:各龄蚕均会发生,以5龄中期到老熟前后发生最多,病蚕后期表现为体色乳白,环节肿胀,狂躁爬行,体壁易破,流脓而死,同时,不同时期发表症状不同,眠前发病表现为体壁发亮的不眠蚕,起蚕发病表现为皮肤多皱的起缩蚕,4-5龄盛食期发病表现为节间膜隆起的高节蚕,上簇前发病表现为环节中间肿胀的脓蚕。


因病期不同,表现的症状大致有以下几个病症类型:


起缩蚕:

在起蚕时发病。病蚕生长停滞,体色乳白而不见转青。体壁松弛多皱,体躯缩小。前节的节间膜向后套叠,最后出现典型的病征而死。


高节蚕:

又称“竹节蚕”。源于病蚕各环节节间膜或环节后半部(靠近节间膜处)隆起,就象竹节。多在4、5龄蚕盛食期发病。


脓蚕:

多发生于5龄后期至上簇前。环节肿胀拱起,呈算盘珠状,体壁紧张发亮,体色乳白,病重时,爬行缓慢,终因腹足失去把持力,从蚕匾或蔟中坠下,流脓而死。发病迟者死于蔟中或结薄皮茧而死亡,生产上比较常见。


斑脓蚕:

在生产上较少见,与蚕品种有关,现行品种少发生。发生时出现对称性的病斑,如黑褐色的焦脚、黑色气门及大的斑块等。


脓病蛹:

在5龄后期、熟蚕、初蛹期感染可造成蛹期发病。病蛹体色暗褐或乳白,体壁易破,一经震动即流出浓汁而死,造成茧层污染,即内印茧或死茏茧。


  小蚕发病体躯发亮、乳白,难以入眠,到处爬动,最后体壁破裂流出浓汁而死亡。

 大蚕期大规模发生家蚕血液型脓病死亡。

    一、 血液型脓病的症状、病原及发病规律

    1、症状:幼虫眠期发病,多为不眠蚕,不食桑,体壁紧张发亮,体色乳白,节间膜高突;起蚕不久发病,节间叠起成高节;食桑一定时间后发病,环节肿胀或如竹节状,或如算盘珠状,透过皮肤看到混浊的体液;病蚕狂躁,常爬行蚕匾或蔟具四周,皮肤易破,流出混浊白色乳液状脓汁;病蚕死后尸体肿胀,部分发黑,腐烂。蛹期发病,病蛹体色稍乳白,易破,经震动,即流脓汁而死,极少存活到蛾。


    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病蚕呈高节、肿胀等症状(左图),体液变成牛奶状脓汁(右上图);用600倍显微镜观察脓汁可看到六角型的多角体(右下图)


    2、病原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家蚕核型多角体病的俗称,是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polyhedrosis Virus,缩写Bm NPV,有时简写NPV)引起的。一粒多角体含有大量的病毒粒子,多角体大小2~6μm,平均3.2μm,在400倍~600倍的光学显微镜下易观察到,多为六角形(实为十八面体),淡绿色,偶也见到四方、三角或不正形的多角体。

    多角体不溶于水及有机溶剂,多角体液如同乳液一般。多角体对浓酸不稳定。弱碱可使多角体溶解,放出NPV病毒粒子;强碱不仅使多角体溶解,而且可使病毒粒子失活。裸露的、游离的NPV病毒,对环境抵抗性较弱,在37.5℃下1天就失活了;而多角体在环境中非常稳定,能对病毒粒子起到保护作用,免受阳光中紫外线的杀伤;在室温下,多角体致病力可保持2~3 年以上;4℃下,其致病力可达20年之久。

    3、发病与传染规律

    本病可经食下传染,也可经伤口传染。病毒多角体被蚕食下后,在碱性肠液下迅速溶解释放出病毒粒子, 部分病毒粒子便由中肠开始感染中肠细胞。游离的NPV病毒粒子也可通过伤口感染虫体细胞。病毒粒子利用虫体细胞,在细胞核中自主大量复制和不断扩增,部分释放到血液中,随血液流动,又侵染其它组织细胞。在感染末期,合成多角体蛋白的基因启动,形成多角体蛋白,并把病毒粒子包埋其中,大量多角体不断形成,使细胞核膨胀、细胞膨大,直至破裂,细胞碎片、多角体及病毒粒子游离于血液中,造成虫体代谢障碍,血液浑浊。小蚕感染后一般经3~4天、大蚕感染后经4~6天,就发病死亡。4龄起蚕出现的病蚕,感染时间应在3龄起蚕之前;五龄末期出现的病蚕,感染时间约在5龄起蚕。养蚕温度低发病较慢,高温闷热发病加快。病蚕、蛹、蛾的尸体、脓汁及被之污染的蚕粪、蚕具、蚕茧,带有大量的病毒,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是血液型脓病的主要的传染源。

    二、当前蚕区消毒防病工作存在的问题

    1、蚕室用具消毒方法不正确,消毒效果不保证。

  有的消毒药物使用不当,如单纯用福尔马林消毒,因不能溶解多角体,没有达到杀灭病毒粒子的效果;有的虽然消毒了,但蚕具、地板还有蚕粪、尸体残余和污渍;有的消毒浓度不够或湿润的时间不够;甚至有的蚕具和场地根本就不经过消毒。例如很多养蚕户大蚕室地面养蚕,而自动上蔟架及方格蔟没有消毒,且悬架蚕座上空,上面的病原物随时都会飘落,污染桑叶、接触蚕体。

    2、蚕粪乱堆乱放,死蚕乱扔,甚至蚕粪直接施入桑园,使桑叶、蚕室、用具、水源及周围环境均受到污染。

    3、养蚕批次密,批叠批,养蚕前没有足够时间认真消毒;养小蚕、大蚕的蚕室、用具混用。

    4、饲养粗放,蚕头过密,没有做好扩座和提青分批,除沙及大蚕下地动作粗放,容易造成蚕体受伤,扩大传染范围。

    5、一些共育室的商品小蚕质量较差。一些养蚕户反映,购买的小蚕当时或当龄就出现病蚕。

    三、桑蚕脓病防治措施

   (一)彻底消毒,消灭传染来源

    1、养蚕前必须全面清洁和彻底消毒养蚕室、贮叶室、上蔟室及蚕架、自动上蔟架、蚕框、竹箕、蚕台垫层、采叶箩、盖(垫)桑叶的薄膜、盖(垫)小蚕的薄膜、切叶板、切叶刀、蚕网、蚕筷、蔟具、茧箩、茧袋、室内拖鞋等所有用具。

    2、养蚕室的周围及受到蚕粪、死蚕、烂茧污染的场所(包括生活场所)也要定期消毒。

  3、清洁和消毒方法

   (1)清扫清洗

    清理养蚕场地、用具残留的蚕沙、死蚕、烂茧及垃圾,运到远离桑园、蚕室的蚕粪池(坑、房)堆沤,或集中烧毁;全面打扫上述场所地面、墙壁、墙角,能冲洗的还应用清水冲洗干净;上述全部用具均应全面洗刷干净。特别要注意括除蚕具粘附的尸体、脓汁残余和斑迹。

   (2)应用有效消毒药物和消毒方法

    ①漂白粉液消毒   漂白粉是最常用的消毒药物,对家蚕的各种病原物均有较强的杀灭效果。市售的漂白粉含有效氯25%~32%(一般按25%计)。使用浓度为含有效氯1%,即1公斤漂白粉加水25公斤。喷洒消毒,需湿润半小时以上;小件用具可用漂白粉液浸渍消毒,但竹木用具浸湿后应马上捞起,接着浸第二池用具,避免每次浸渍时间过长、漂白竹木而损耗药效,影响后面浸渍消毒的效果。

    ②石灰水消毒   石灰水对血液性脓病、中肠型脓病、浓核病的病毒粒子和多角体具有强列的杀灭作用。使用浓度为2~5%,即新鲜石灰2~5公斤加水100公斤。喷洒消毒和浸渍消毒均可。需保持湿润半小时以上。也可用6%~10%的石灰浆喷刷墙壁、地板,达到杀灭、封闭、固定病原物目的。

    ③消特灵液消毒   消特灵即漂白粉精,对家蚕的各种病原物均有较强的杀灭效果。原粉含有效氯60%~64%(一般按60%计算)。使用浓度为含有效氯0.5%~1%,即0.5公斤漂白粉精加水30~50公斤。使用方法同漂白粉。

    ④用福尔马林和强氯精消毒要加新鲜石灰。用2%福尔马林液消毒,必须加入2%的新鲜石灰才能杀灭血液性脓病、中肠型脓病的多角体病毒,具体配制为1公斤福尔马林原液加水17~18公斤,再加0.4公斤的新鲜石灰。用强氯精液消毒也应加石灰,具体为含有效氯85%的强氯精0.1公斤加水20公斤,再加新鲜石灰0.4~0.6公斤。须用新鲜石灰。陈旧石灰粉及建筑用的石灰粉消毒效果差。

    ⑤蔟具消毒方法   竹花蔟、塑料折蔟、木制方格蔟采茧后,清除浮丝、死蚕尸体及其残留,用上述消毒液喷洒消毒或浸渍消毒。 纸板方格蔟,清除浮丝后,打开放在太阳下暴晒1天,然后再集中在一起,用2%甲醛溶液或含有效氯1%的强氯精喷洒,马上用塑料薄膜覆盖蔟片密闭4小时,再打开暴晒1天。也可将晒干的方格蔟片搁挂于密闭的室内用强氯精熏烟消毒剂熏烟消毒,每立方米用5克熏烟剂,点燃后明火发烟,闭门至次日取出。经过消毒的蔟具可放置在用具间备用。

   (3)讲究消毒质量、力求全面彻底

    要求按照“消—洗—消”方式进行消毒,即养蚕结束后先对房屋、场地、用具消毒一次,防止病原物扩散污染,再进行全面的清洗,清除污物,然后在养蚕前再全面消毒一次,达到消毒全面彻底。

   (4)合理安排养蚕批次,防止连续传染发病

    养蚕批次不能过密,批与批之间要有足够的间隔时间,用来房屋场所和用具使用后的清洗消毒,避免蚕病传染给下一批。

   (二)加强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和隔离病死蚕,减少蚕病传播机会

    1、配备专门的蚕室和用具,大蚕用具与小蚕用具严格分开使用,避免小蚕与大蚕同室混养;养蚕室及附近不能放置花蔟、方格蔟、茧袋、茧箩、蚕粪箩(箕)等带有大量病菌的用具物品,这些用具物品更不能接触蚕体蚕座、接触桑叶。

    2、勤除蚕沙,搬运到蚕沙池(坑)堆放,远离蚕室和桑园;病蚕、死蚕应焚烧或深埋,防止病原到处污染。

    3、养成入蚕室换鞋洗手的好习惯,避免从室外带进病原物污染蚕座、桑叶。

    4、保证桑叶洁净。桑园不能直接施用蚕粪作肥料污染桑园;用经过消毒的采叶箩、车辆来装叶、运叶;用经过严格消毒的贮叶室、薄膜存放桑叶,保持桑叶洁净;注意桑园治虫,防止桑虫传病给桑蚕。

    5、及时拾除病蚕、死蚕;眠期进行提青分批,彻底淘汰迟眠蚕、不眠蚕,或迟眠蚕隔离饲养。

    6、各龄眠期及起蚕、大蚕每天或隔天撒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蚕座有病蚕脓汁,应及时撒石灰消毒和覆盖。

   (三)增强蚕的体质,消除诱发蚕病的因素

    精心饲养,良桑饱食,给与适宜的温湿度,防止高温、焖热诱发病毒病;防止蚕体创伤感染脓病。

   (四)做好小蚕共育的消毒防病,保证商品小蚕质量。

    小蚕共育户要树立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观念,全面贯彻消毒防病制度,切实做好小蚕共育防病工作,使共育的商品小蚕达到无病死蚕、发育整齐、头数足等质量要求。养蚕户在购买商品小蚕时,要认真检查质量,如发现有病死蚕,可视为质量不合格产品(商品小蚕),可拒绝购买饲养。确保购买到无病的商品小蚕,才能获得养蚕的稳产高产。

   (五)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物农药已在茶叶、蔬菜等农作物推广使用,桑叶受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农药污染会引起养蚕脓病的暴发,必须引起重视,避免桑园及附近作物使用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农药使桑叶受病毒污染。

加入桑蚕群聊.png接入桑种客服.png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